周而不比
日期:2023-09-26  作者: 来源:  浏览量:1728

“周而不比”,出自《论语·为政》,原文是:“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”意思是说,德行高尚的人善于团结周围的人,与人相处关系和谐但不相互勾结;而品格低下的人则勾勾搭搭,却不能做到真正的团结。“周而不比”与“比而不周”体现两种迥然不同的交往观。

周,象形字,从用、口。甲骨文中的“周”字,因其如“田中有种植之形”,故有“密”的含义。本义为稠密。后引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有“亲和、合群、周密、周正”等含义。比,会意字,本义是相邻、亲近,引申为并列、靠近、勾结等含义。朱熹在《四书集注》中对“周而不比”注解道:“周,普遍也。比,偏党也。”“周”“比”两字虽然都有与人亲厚在一起的意思,但所指完全不同,一个是团结,一个是结党;一个在于公义,一个耽于私利。

与人交往贵在“周而不比”。古人言:“人生不能无群。”人的一生,谁也离不开社会交往,而如何保持纯洁健康的人际关系,与什么样的人交往、以怎样的原则方式交往则是一个大问题。“周而不比”的人总能以正道广结好友,既与人亲善和谐相处,又有原则有分寸,以友辅仁,总是令人敬重。相反,如果人与人之间“比而不周”,关系密切到是非不分,对于错误互相包庇,为眼前短浅的利益而互相勾结、沆瀣一气,往往两败俱伤,为人不齿。

“周而不比”重在不营私,以义而合。“周而不比”的人相互之间大多有共同的使命、愿景和价值观,他们的团结靠的不是私利,而是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认同。“比”与“周”的最大区别就在于“比”含有固执偏私之情。持“比”而不能“周”者,用亲附的方式和手段谋求一团和气,因缺乏道义的维系,终究不能维持长久的信任与团结。

据《荀子·强国》记载,荀子游历秦国后,秦相范雎问他“入秦何见”,荀子称赞秦国治理有方,在描述秦国各色人等展现的风貌时,对士大夫“出于其门,入于公门,出于公门,归于其家,无有私事也”的表现大为赞赏。能够做到在公言公,在朝言朝,出了家门入公门,出了公门回家门,绝不到处串门,拉关系,这种勤谨敬业、大公无私、正道直行的做法可谓典范。

周而不比要葆有一颗公心,与人共事,出以公心、肝胆相照,才能齐心协力干事业。春秋时期晋国四朝元老祁奚为人正直,从不结党营私,“外举不避仇,内举不失亲”,心中只有江山社稷,举荐人才完全出于一片公心,因此深受百姓爱戴。“周”是基于公正的一视同仁,能规避“比”之私、偏。祁奚因此被后人誉为周而不比、顾全大局、讲团结的君子。

《国语》中说:“同德则同心,同心则同志。”君子的志同道合,依靠的是共同的思想基础。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“周而不比”的君子之风,以共同的理想信念团结奋斗,清清白白,堂堂正正,存公心、去私欲,坚决摒弃功利化交往、庸俗化交往,保持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。(顾莹)